缘 起
1998年12月,读大二的小鱼在曹志学长的带领下第一次接触校园团契,在天明牧师的陪谈中第一次听到基督福音;
然而,直到2003年5月,读研二的小鱼在经历了5年漫长的精神求索后,才真正重生得救。几天后她便激情澎湃地写下3万多字的见证《从雅典到耶路撒冷——一个女孩子艰难的信仰历程》,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忏悔之旅。承蒙思路兄不弃,发表在“信仰之门”网站上。利未读到后,一方面察觉到她信仰的偏差,比如人文主义色彩太强,真理根基认知不够;另一方面也震惊于她文字的诚恳敞开,于是便记住了小鱼这个名字。
过了半年,小鱼的信仰激情初步沉淀,开始从女性成长角度审视自己在情爱这一最个人化领域的心路历程,又写下近2万字的见证《爱欲与信仰》,记录了自己的情感忏悔之旅。承蒙小约翰兄不弃,发表在“基督教神州网”网站上。利未再次读到,也再次震惊,大约佩服一个姊妹如斯的坦率和勇敢吧,但他还是发觉她在文章中对性、对圣洁等观念有很多异教色彩和唯灵倾向,也仍然看到她的性格很极端、情感轨迹不稳定、有很多需要被神医治的地方;还有些担心这位小姊妹会不会走偏差呢?
又过了半年,小鱼的信仰激情有了更深沉淀,开始反省一年来由于信仰认知的偏差和性格本身的偏执,如何导致一种错误狂热的敬虔观与属灵观。这时的她逐渐摆脱信仰中的宏大叙事,开始关注个体叙事,便写下一篇反思之作《一个现代姊妹眼中的倪柝声》,再次发表在“基督教神州网”网站上。利未第三次读到,也第三次震惊,因为发现比起前两篇见证来,她的信仰和生命都开始慢慢走向平衡,不由得为她的成长感谢神。
当时已经是2004年7月,激动之余,利未情不自禁在该文章后面给小鱼留言。留言标题是“小鱼,又见小鱼!”以表达古龙式“飞刀,又见飞刀”之亲切感。留言正文是:“小鱼,你的文章让我想起某本书的前言……你可以和我联系,我的邮箱是……,利未。”
刚留完言,他就有些后悔了,怎么可以如此唐突联系一个素未生平的姊妹呢?他一向是个做事谨慎理性的弟兄。他想删除,却怎么也删不掉。只好作罢——“基督教神州网”删贴功能突然失效,这或许也是神的美意吧!
不过那时,研究生毕业的小鱼已经告别在此网站的编辑工作,从温州回到北京,也很少上网。过了一个月后,她因为朋友赵巍姐妹的告知,才上网看到这条留言。
于是,两个人拉开了通信的帷幕……
看过你的文字后,就应该能理解你的确是以一种个体叙事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但就着个体叙事而言却并不在乎被人理解,也许这也不可能,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那么特殊,那么神秘,那么深不可测。不论是黑夜体验还是幸福体验。
如果是这样,人就注定是孤独的。但是感谢神,有一位孤独者承担了这无名的孤独,当我们也因着对存在的体验而孤独的时候,就能与这位曾经的孤独者联结。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也被联结在一起。
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活物,有神的形象和样式,没有办法把自己作为机器或精细分工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是否可以这么说,不论是个体叙事,还是回归自然都是对现代性的反叛?
有一些地方我不是很明白。当人追求个体的爱的时候,是否就不需要那种阳光照好人也照歹人的爱呢?群体性或者说普世性会消解个体性吗?这些和十架道路又是什么关系呢?又或者这一些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如薇依那般,去真实地体验苦难,并与劳苦大众一起承担苦难的过程中,实现与基督的合一。
你的来信激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我在自己的团契里面也无法找到人可以讨论一些被众弟兄姐妹视为较“边缘”的话题。看了你的文章觉得你的知识很丰富,经历也蛮坎坷的。对自我的拷问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在天父的光照下,也是一个医治的历程。
今天夜深了,就先和你聊到这里,盼望以后能常和你笔谈。祝你今夜睡得香甜!
利未
2004-8-30
就象简爱说的:“我们是穿过坟墓,直抵达上帝面前的个体。”没有名字、没有身份、没有标签(我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岂不是充斥这些?包括教会世界?比如我是平信徒某某,你是传道人某某,他的属灵生命很强,她是一位全职服侍者某某等等)。
作为个体与上帝相遇,与彼此相遇。
江弟兄说错了,我其实在温州,并且准备永远在温州的,没想到还是落荒而逃逃回了北京,只不过刚从温州回来几天,现在望京某基督教出版机构工作,曾经以为是服侍神,作主事工。多么宏大叙事!现在看来,我需要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于是这份工作出现了。所以,与信仰无关。与现实有关。
你呢?不会天天在网上作管理员吧。
小鱼
2004-9-6
在卢云的追思礼拜上,黎明之家的创办人说,卢云常和他说自己过得很痛很苦。这是许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但正是这位卢云的作品让许多人看了只想哭,是又感动又感恩地哭。伤得很深,因为在这个世代,在肉身中没有办法不受伤,但这一位负伤的人,也是一位非常好的医生--负伤的治疗者。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便是一位被伤得最深,却又是最大的医生。
不知道运松弟兄现在如何,我很愿意能与他交流。
最近卢云的书成了我最好的伙伴,你看过吗?我这里有九本,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复印一份给你。律法主义、定罪自己、过于内省、破碎的生活、这些都是我的一些特征,是卢云帮助我一一纠正。杨腓力称他为“神圣的低度效率”,是啊,低度效率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是神的爱子。
我现在待业在家,本来想自己开公司(我是作软件开发的),无奈自己能力有限,只能重新去找工作。我这里离望京并不远,在北四环中路这边。也认识一些在望京那边的弟兄姐妹,包括作文字出版的晓斌弟兄和梅弟兄。去过他家一次。不知道你是否也认识他们。
我以前没看过《小王子》,后来看到你的推荐,就看了一遍,写了一段不能称为诗的文字:
一天看了四十三次日落--《小王子》读后
你一天看了四十三次日落
是否每一次你都想起那
独一无二的小花
在日落的时候是最美的吗
我在沙漠遇见了你
你一眼就认出了那条蛇
蛇的肚子里面还有大象
你还告诉我那树
那危险的树
你叫我抬头望星空
告诉我那颗很小很小的星星
你在那里
还有你的那朵
独一无二的小花
你在微笑吗
你在眨眼吗
他们都在微笑
他们都在眨眼
你回去了
照顾你的小花
别忘了
太阳升起的时候
要照顾好
你那朵爱俏的小花
利未
2004-9-6
我怎么知道?刚才我在他家问他的。旁边站着梅弟兄。
我就在他家——也就是他公司工作。
世界真小。是不是?
你的诗很好!真的很感动。很有童心。
你应该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孩子。跟运松差不多年纪。
我老了呵呵。
我会看卢云的书的。
小鱼
2004-9-10
我已经收到运松弟兄的邮件,我将会与他保持联络的。
利未
2004-9-10
又很意外很高兴看到story姊妹的文字,很喜欢。8月12日的BBS上有她一篇文章《我桌上的几本书和圣经的影响力》,不知你作为斑竹看了没有。我摘录如下:
我的桌子上放着不多的几本书,由于这几年我的生活总是漂泊不定,书总是不能都带在身边,所以,每个我去过的城市都留下了我的书。而现在桌上的,就只那么几本。
一本是穆旦的诗歌,这个优秀的诗人总是被人们遗忘。且看这几句就知道他是多么热爱圣经和上帝了。
这是时候了,这里是我们被曲解的生命,请你舒平,这里是我们枯竭的众心请你揉合,主啊,生命的源泉,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 《隐现》
那时候我就会离开亚当后的宿命地,贫穷,卑贱,粗野,无穷的劳役和痛苦……但是为什么我看去的时候,我总看见二次被逐的人们中,另外一条鞭子在我们的身上扬起:那是诉说的疲倦,灵魂的哭泣……而感情和理智,枯落的空壳,播种在日用品上,也开了花,” 我活着吗?我活着吗?我活着为什么?” 为了第二条鞭子的抽击。《蛇的诱惑》
一本是里尔克的诗歌,里尔克是我最热爱的诗人。读他的诗,会将你所有的情感引到上那里去。我终于知道,一个拥有上帝的人,一定能拥有一种圣洁珍贵的情感,那情感直指人心,叫人在黑夜里歌唱。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沉重的时刻》
现在我的悲伤达到顶峰/充满我的整个生命,无法倾诉/我凝视,木然如石/僵硬直穿我的内心/虽然我已变成岩石,却还记得/你怎样成长/长成高高健壮的少年/你的影子在分开时遮盖了我/这悲痛太深沉/我的心无法理解,承担/现在你躺在我的膝上/现在我再也不能/用生命带给你生命《圣母哀悼基督》
我无法想象如果他们没有圣经,不懂上帝,那么他们将歌咏什么?不错,自然也是生命里的欢娱和痛苦,但远远不可能深刻。因为任何词句,任何言语,都在寻找生命的终极,生命的本源,而无上帝的诗歌,犹如没有灵魂的低语,是缺乏穿透力量的,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一本是新买的《天涯》杂志,里面有篇路也写的小说,叫《挨着》,这小说是写女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的绝望。书里的她被丈夫抛弃,后来爱上一个放在她独居房子的阳台上的一尊雕塑。她给他起名为为毕南阿,她在想象的虚构世界里,想象一个爱人。而在一次偶然事件中,这尊雕塑意外的保护了她的性命。她称呼他为”永恒的丈夫“,这就不难想到,毕南阿无疑就是何西阿这个名字的影射。在这样一个几乎看上去不可能的爱情当中,却真的看见爱,永恒的爱是多么可贵,一个女人所需要的,正是一个永恒的丈夫。看来,路也也是常看圣经的。
还有一本《彼岸花》,安妮宝贝的文字自然是有圣经的,她其实是个带着圣经四处写作的女子,可惜,她小说里的人物最终找不到现实的出路,在绝望里继续流浪。是的,人找不到上帝,注定是要流浪的。但愿安妮早日归依上帝。
以上文字都是story写的,因为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安妮宝贝,也为颓废绝望孤独流浪的她默默祷告过,所以看了story的文字很是共鸣,尤其是那句“我不知道我是谁,或我的朋友是谁,或我不知名的恋人是谁。但我却分明知道我是谁的女儿,谁是我的父亲。”之后,我有了认识她的愿望。你见过她么?
其实我还没有见过你啦。不过有时又想,大家作网友笔友不见面也好。留点神秘在心里,淡淡牵挂的感觉。我最喜欢的几个好朋友就是因为“信仰之门”网站上文字的关系认识的,比如小约翰,还有赵巍。
文字是一种个体的敞开,彼此灵魂安静处和情感温柔处的倾听和倾述。感谢神。
小鱼
2004-9-23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福音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福音并不能够使我们很安舒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等候着去见主面。相反,福音总是让我很不自在,因为每一天我都得面对一个问题:走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些人将来都将承担地狱的烈火,永远离开父神的面,我能够无动于衷吗?面对这个世界多而又多的苦难与个人在存在深渊的呼告,我能心安理得吗?
所以当我自己经历信心的软弱,前途的迷茫,生命的困惑。因为想到自己也一同进入这个世界的苦难,心中就得了安慰。
利未
2004-9-28
作者: 利未 转自:信仰之门:http://www.godoor.net
主耶稣,我爱你。你现在已经轻轻在我心中说,孩子,你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好处。
这几天过得很平凡,和过去几年来的节奏差不多。上班的时间快到了,骑车去公司;下班的时间到了,再骑车回宿舍。就在这样的时间里,我的心却觉得很烦躁。我的心哪,你为何烦躁?主耶稣不是一直与你同在吗?我从抽屉中拿出圣经,在编程的间隔读几篇诗篇,依然,烦躁没有消除。
上一周过得很忙碌,倒也不是因为工作。却是因为在教会中的服侍,这几乎占据了我的所有业余时间,周六去一起为四位弟兄受浸,来回起码作了四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倒也很喜乐、很满足。每每看见这几位弟兄对主的渴慕和单纯,总是会很满足,这也几乎抵消了前一段时间的挫败感。心中有一句话,“劳力的农夫理应先得粮食”。每天晚上,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还是很满足,虽然自己四月份的考试已经邻近,自己连书本都还没碰,手头现在这个项目也要在四月份验收。
周一刚进公司,就听上头说需求分析还要变更。于是心里就开始烦躁,都快验收了,还要动程序,还有一大堆的文档要写。我老是不想加班,但是上头看到我按时上下班可能就急了,生怕到时候交不了差,毕竟他自己也经常加班。于是我和他的关系又有点僵。我知道了,又是主要对付我的个性。
像我这么大的年轻人,可能有许多都还在校园里。我怎么就这么早出来了呢?家里还有人在上学,每每想起年老的父亲对我充满希翼的面容,我就知道在这近几年之内,都不太可能去继续学业或者念我梦寐以求的神学。这条路不是已经认定了是神的带领了吗?
我为自己定的学习计划从来没有能够好好的去执行过。神啊,多少次我想和你争辩说,你的孩子还很年幼,你的孩子身上有太多的缺点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担子呢?是我自己搞错了吗?我觉得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乃是装备呀。那些讲章可以靠着圣灵的能力讲出来,但是更重要的乃是孩子的生命在日常生活的流露啊。可是你看,孩子现在是这么糟糕,脾气很不好,而且还经常想偷懒。主,有时候,我又不想就这么过,我巴不得能够把自己当作燔祭完全地焚烧在祭坛上,我却无法得到你的答复。
晚上回来了,又要作面条吃。整整好几年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作面条吃。今天晚上暂时不作面条了,先让我听一会儿音乐,不期然的,飘出来这一首歌,“你若不压橄榄成渣,它就不会成油;你若不投葡萄入榨,它就不会变成酒。每一次的打击都是真利益,主,你收去的东西,你以自己来代替。”
于是霎时泪流满面。
平凡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操练和装备。
你知道吗?读到你自己的难处:“像我这么大的年轻人,可能有许多都还在校园里。我怎么就这么早出来了呢?家里还有人在上学,每每想起年老的父亲对我充满希翼的面容,我就知道在这近几年之内,都不太可能去继续学业或者念我梦寐以求的神学。这条路不是已经认定了是神的带领了吗?”有些想哭和自责——想哭是因为你那么小,就的背负那么沉重的家庭担子和生存的无奈。我条件比你好多了。一直呆在学校,没有生存压力,可以自由念想念的书,还经常抱怨住宿条件不如别的学校,食堂食物太差,老师讲课不怎么样,充满论断和骄傲。还没你懂得感恩呢!
又读到“那些讲章可以靠着圣灵的能力讲出来,但是更重要的乃是孩子的生命在日常生活的流露啊。可是你看,孩子现在是这么糟糕,脾气很不好,而且还经常想偷懒。主,有时候,我又不想就这么过”的时候,我很辛酸。这也是我经常跟主说的话:“小鱼瞧瞧你自己真可笑!幼稚之极!!”恨不得这么糟糕愚顽的自己死掉了才好。
你说得很对。“平凡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操练和装备。”我以前也不明白其实信仰就在日常饮食起居间,渴望轰轰烈烈为主打江山,挽救苦难中的人们!很浪漫主义的一个人。可我最近越来越认同清静无为的价值观和归隐的生活道路,不是冷漠或清高什么的(我以前传福音非常狂热,人家都烦我了呵呵),而是觉得在这片大地上我什么也做不了。做什么都是挫败。
关于原因,可以看我的贴子——从前几天起,我开始在西祠胡同(这半年间我作为过客,只是看,没注册,不发表言论,后来突然觉得这里是个很好的平台)里发了一些贴子(包括对你的跟帖)。相信你能猜出我是谁。但千万别公开哦。
你现在工作怎样?还天天吃面条可不行!说到这里,我有些得意。呵呵。因为,知道吗?我现在开始学习做饭烹饪。晓斌太太(你应该见过,典型的贤妻良母)教我不少东西,以象箴言中“贤德的妇人”看齐呵呵。
但我仍然很是怀疑神把我们留在大地上的意义——仅仅是“用平常心,做平常事”,借着小事改变雕刻我的内在生命,好成为内心温柔安静的女子么?这只是普遍启示给一切姊妹的啊。神对我的一生个体命运(红尘因缘中聚散离合)有没有特殊具体的带领呢——我开始对偶在的命运本身发生好奇。你呢?
小鱼姐姐
2004-9-30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调整自己,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很高兴看到你在圣保罗教堂上开始发贴。请彼此代祷!
利未
2004-10-3
还记得你的那篇文章,好像说过人生的意义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服侍主,荣神益人。与一个非基督徒朋友交谈,她说人生的意义是证道——在日常生活中参悟道的运作,道在一蔬一饭。我其实还是未置可否。
我很怀疑今生(我们在肉身的日子)是场梦。目前我觉得今生的意义就是在最实在的日常生活中,内在生命得到拆毁和重建。但这些事情本身是无意义的。肉身得赎、灵魂回归的日子才是真实的。
我承认我的人生观很消极,受虚静无为的影响很深。希望不要绊倒你。但真的也希望能给你能帮助我。
小鱼
2004-10-16
保罗承担着向外邦人宣教的大使命,但是读他的哥林多后书,却有那么多个体情怀的流露,以至于他多次说:“你们就把我当愚妄人来看好了。”他也觉得自己有时候说的话不是从神来的,但是说完以后,他发现是圣灵要他说的。他当日面对那些哥林多信徒,心中那么爱他们,可是他们对他却是常常犹疑不定、怀疑他使徒的权柄与教导的正当性。他于是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辩护。
因此,我们发现了更真实的保罗,他又软弱又惧怕,他经受那么多劳苦,他也曾勇敢地在众人面前宣讲,他最后说,他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因为主的恩典是够他用的,主的能力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
这也许能给我们一点信息,那就是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之间不是完全分离的。甚至在主耶稣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是完美结合的。路加记载了他许多细微的动作,老约翰更是用非常细腻的笔调记载了耶稣的许多话语与事件,许多话其他三位福音书作者并没有记载。我前两天看创世记,看到约瑟的被卖、他最后与兄弟的相认,一次、两次、他忍住自己的情感,偷偷躲到一边去哭,为着最后那个大团圆的结局,他用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引导着这一事件的进展。当我看到他和便雅悯抱头痛苦的一幕,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相信你也看了不少奥秘派的书,乐为无名与默默归隐的思想对人常有很大的吸引力。前一段时间一位清华的弟兄向我推荐莫林诺的书,他自己也一直在操练中。可我自己如何也学习不来,除了一句话进入我的心,那就是“在灵里面深深地注视耶稣”。
我就愿意作一个真实的我,会哭、会笑、会沮丧到极点、渴望爱和被爱、在教会生活也在这个世界生活。有人这样评价倪柝声弟兄:“倪弟兄很聪明,他把属灵要走的路很清楚地写了出来,变成一种可以操练的方法。”但这也是其最大的弊端,因为属灵的路其实并没有路。神给人的带领都不完全相同,他常常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不是吗?
永远的生命不是从将来开始,乃是从接受耶稣的时候开始,因为所谓永生就是“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我们现在就是透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来认识祂,也认识自己。认识包括认知,也包括一起同行,亲密的相交,情感上的慰藉。今生再“劳苦叹息”,也仍旧是永生的一部分。
好比我在网上认识了你,使我很诧异一个姐妹所具有思想的深度与阅读的广度,就心生仰慕之情,呵呵。当时并不知道这一事件会导致现在咱们在文字与情感上的交流,那以后呢?
真是非常高兴,能与你交流。
利未
2004-10-20
利未
2004-10-22
还没给你回,就又看到你这封信,我只想说一句:我不想哭泣,一点不想,只想冲着你微笑。不,大笑。呵呵。因为你实在太可爱了!傻得可爱!
知道吗?你是我碰到的第三个我说“傻得可爱”的弟兄。你们很像。太像了。我很怀疑你们是来自于同一个家乡,不然为何有这种“傻得可爱”的相似点呢?所以问你一句:你老家是哪里吗?我的唯一请求,可以不保密么?
还有,利未,一个灵魂是可能触及另一个灵魂的,因为有你们这样真诚朋友的温暖和关注,知道我这一生是有意义也有记忆的。足够了。感谢主。
小鱼
2004-10-23
另外,没什么可保密的,我来自福建福鼎,福建浙江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
利未,于去往上海的火车上
2004-10-26
瞧,越说越远了,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喜欢对朋友聊我的其他朋友,我真希望我所喜欢的一些朋友彼此也成为朋友,如黑门甘露何等美善。就像海子的梦想――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你看过基督徒高氏兄弟的行为艺术么?他们的行为艺术是特别的,这种特别来自一种比艺术更高的东西……很多行为艺术家会在观念和头脑层面震惊你,让你觉得有智慧、够个性;但他们的艺术除此之外更会在情感和灵魂层面触动你,因为这里面有信仰的情怀。
高氏始终关注的是艺术和信仰主题的结合,我最有感触的是他们的《拥抱20分钟的乌托邦》,找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在黄河边紧紧相拥,是一种很温柔的体验。还有一种悲悯无奈在里面。
想想看,现代功利社会人与人之间那么深的疏离感、孤独感、不信任感,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孤岛不说,进一步就象萨特感慨的,他人也成了地狱。其实一句问候、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双真诚接纳的手臂也许就可以拆毁这一切面具和隔墙,道理谁都知道,重要的是,谁伸出第一双手?
不过我自己有时也感觉自己这双手很无力――面对朋友可以,面对有点过分伤害过我的人,我没有恨,也经常去做愿意主动伸出手的那个人,但那是一种理性的应该选择善的爱,而不是感情的不问为什么的爱。
我以前和朋友通信,共同思考人生、文学、艺术、个体存在体验、形而上本体的终极问题会多一些,当然这是很必要的——一个灵魂面对另一个灵魂。但生活化和情感化的东西不够,现在我知道要平衡。友爱也应该是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人面对另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人。每个他者作为个体决不仅仅是灵魂层面的。这仍然是一种理性的范畴,作为感性和肉身性存在的自己和他者一直是爱的盲点。
狐狸对小王子说:“爱是要花时间和心思的。”要有对另一个他者作为个体的关注、倾听,还有记忆。比如,记得他的生日、知道他的爱好、他爱吃什么菜、爱听什么歌、了解他的个性……多朴素的道理,真好!关于这点,你有何看法?
又:你去上海啦?我7月曾经还想去呢,想见见思路,到他的“信仰之门”工作。那时我以为这是个有固定工作地点的机构。好傻!呵呵!
你喜欢纳兰性德么?至于为何这么问,待下次分解。
小鱼
2004-10-26
你什么时候回来?想不想见见运松,还有我——好像有点毛遂,不,王婆的感觉,呵呵。如愿大驾光临,有三个地方可供阁下选择:
1、昌平十三陵水库——运松的家附近
2、上庄水库——纳兰性德的家附近
3、人大西门——我的家附近
4、都不接受
小鱼
2004-10-26
我这次来上海谈了一个项目,这样在接下来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又要开始工作了。不过是作SOHO一族。本周六日我都有安排了。你不妨在下周的任一时刻联系我,当然看你的方便啦。我的手机是:136XXXXXXXX
喜欢这样的诗歌: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利未
2004-10-29
尾 声
就这样,小鱼和利未一共通了18封信。
但他们并没有按约定见面,因为运松当时太忙,抽不出时间同去上庄水库,而小鱼并不打算单独和利未见面,在她看来,单身弟兄和单身姊妹单独见面,大多意味着考虑婚姻的可能性。
但因为自己刚经历了一段水月镜花的单恋故事,心态从凄风苦雨走向云淡风轻之后,便立志独身一辈子,以“悲壮而崇高的英雄主义情怀”来效法金岳霖。她想,为了避免生出不必要的误会来,还是和利未相忘于江湖吧。然后,她独自一人去了一趟心仪已久的上庄水库,寻找诗人纳兰性德的足迹。
直到11月23日,在story姊妹的劝说之下,小鱼突然如梦初醒:“难道,崇高感与悲壮感比幸福更重要么?心渐渐平和起来,才发现自己成天把自己搞得那么崇高啊悲壮啊的,不过是另一种英雄主义的自我想象,不过是属灵的骄傲罢了!如果,真有一种平凡的幸福可以去尝试,却拒绝神赐的恩典,宁可活在孤高的受苦情结中,实在不值得!”
想通这点后,决定放弃独身心志的小鱼终于给利未发了短信,问他愿不愿意见面。心里想,如果神呼召她在婚姻中去服侍某位弟兄如同服侍主,那么,她愿意勇敢的接受这份使命。
第二天,也就是2004年11月24日。他们第一次见面。
于今天,正好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