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民谣《法大荣光》|我想纪念哪些法大人?(历史解读和建议征集)

《法大荣光》女声钢琴伴奏版

法大荣光

作词:04级陈金波、97级喻书琴

作曲:苏格兰校园民谣

演唱:阿颖

军都苍苍,晓月茫茫,红楼先贤起航。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湖心亭声朗朗。

以梦为马,热血满膛,蓟门青春激昂。

忧民戚戚,忧国怅怅,归来半生铿锵。

军都苍苍,松园莽莽,奋蹄牛犊拓荒。

獬豸翘首,端升远望,莫负法渊幢幢。

玉兰初绽,知音初遇,同窗诗酒酣畅。

师者薪火,后学求索,道阻逆流而上。

军都苍苍,宪道长长,母校七秩共仰。

勇挥利剑,谨持天平,格物致公彰彰。

不屈威武,无惧权富,泪铸法治理想。

海角天涯,江湖庙堂,携守法大荣光。

问:为什么要从“民间校歌”改为“校园民谣”?

答:

风、雅、颂,不同的政治思维决定了不同的诗歌传统。

《法大荣光》也许够不上校歌的范畴。因为校歌属于“颂”的传统,必然要歌功颂德,展示宏图伟业,而《法大荣光》属于近“雅”但偏“风”的传统,是有意与朝/廷、与权贵保持疏离的,相当于古时文人抒情、言志、刺政之曲。

此外,发布《法大荣光》后的这两日,收到很多法大校友留言。

尤其有两位法大人文学院毕业,后来去南大和清华读古典文学博士的师弟师妹,对《法大荣光》的遣词造句提出了复古的修改意见,我惊叹于年轻一代法大小孩优秀的古文功底,于是给他们回复了一封长信。

回信过程中,我也反复思考,发现这首《法大荣光》真正关注的重心是那些历史上让我敬仰、感佩、泪目的法大人,而非抽象的,宏观的,架空的法大。

关于法大人这个话题,前两天,出了一个宣传片《法大人的气质》,官方有官方的固定诠释,民间也有民间的多元看法,我个人心目中的法大人气质,是正直勇敢、脚踏实地、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监督批评、是中国古代君子的忧患意识与谏诤传统。

不过,忧患意识也好,谏诤传统也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的确就有些法大人在身体力行,可惜,他们好些都是我们目前的环境不能提的,类似《琅琊榜》里的林殊(梅长苏),你能对着梁帝提林殊和赤焰旧人吗?他们已经永远不能见天日,可能终身不得翻案。

然而正如《琅琊榜》主题曲——

西风夜渡寒山雨,家国依稀残梦里。思君不见倍思君,别离难忍忍别离。狼烟烽火何时休?成王败寇尽东流。蜡炬已残泪难干,江山未老红颜旧……

你如果从该曲中能感受到林殊之悲,感受到霓凰之泪,感受到七万赤焰军冤葬梅岭之痛,这就够了……

《法大荣光》也是如此……它骨子里有忧,有伤,但也有爱,有望。

所以,称《法大荣光》为法大版校园民谣,或许更妥当?大家觉得呢?

问:为什么歌曲名要叫《法大荣光》?有何寓意?

答:

荣光有双重含义:一为“政法大学”的法大荣光;二为“法治为大“的法大荣光

与前些年所取得的法治进步相比,这荣光似乎在变暗,变淡,变微弱…

但依然有很多法大人,或在海之角,或在天之涯,或处江湖之远,或居庙堂之高,在相携相守 ……我想以此歌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所以,最后一句是主题之句:“海角天涯,江湖庙堂,携守法大荣光。”

我固然是为了庆祝母校70周年,但深意却不至于此,也是为了在当下风雨如晦,万马齐喑的某某环境中寄托“法治天下”的理想。

因为,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道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问:为什已经有了文字版和音频版,还要继续做难度最大的MV视频版?

答:

这半年,我开始着手把我自己和同龄法大朋友们在法大四年(1997-2001)的故事写成长篇记实小说。

所以,也很想了解,1997年我们这一群学生来法大时,我们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处境和历史波位上?在我们之前几代的法大学生,他们经历过什么社会风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一直在断断续续了解法大民间的历史。

去年12月我写法大梁祝:悼念85级刘虹和林汗青死生契阔的爱情》(可点击)时,就跟一些80年代就读法大的师兄师姐们私下交流过,听他们讲述那一代法大人的血泪故事,也查考了一些墙内不方便说的历史资料,准备几年后写成长篇纪实小说,作为纪念和祭奠。

最近,又陆续读了几位60年代和70年代的老法大人写的往事回忆,继续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感恩!

我发现,法大人的历史,就是饱经磨难的法治史乃至当代史的缩影,我为那些历史上的累累伤口倍感沉痛,屡次泪目!

这两天,也同时看了官方专题片,发现从1952到1983年,这漫长的30年中,法大师生们经历那么深重的苦难,反右、整风、四清、文革,专题片连一句,哪怕是小小一句苦难都没有提。

而10年前,2012年,60周年法大校庆时,校报上有一篇《雷洁琼的政法情怀》,非常直截了当提及上述惨剧,看来,这10年间,时代的车轮真是变了……

到了2022年70周年校庆,校方不能讲,我也可以理解,因为校方之上还有朝/廷。但我自己既然希望余生致力于纪实文学创作,又对法大有特殊感情,所以,就更希望让那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文字和影像浮出水面,这就是个人写史、民间写史的意义。

起码,能让后来的法大学生知道他们之前的法大师长学长们,曾经历过哪些苦难,发出过哪些声音,流过哪些血泪……

问:这首歌曲写作的历史脉络是什么?准备用怎么样的镜头语言描述?


答:

创作文字时,就想到过相对应的场景画面,具体历史解读如下:

1

军都苍苍,晓月茫茫,红楼先贤起航。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湖心亭声朗朗。

第一二段:描述1952年到1979年的法大人。

从艰难初创到反右、整风、四清、文革、被迫停顿,经历过一连串的政治风浪,被批,被整、被下放、被叫停的悲苦命运,蹉跎了一代人的学术生命,最后,在百废待兴中重新复校,他们一边忍辱负重,一边呕心沥血,为法治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对应场景:

1、四校合并中早期的沙滩红楼;

2、十位法学先驱:钱端升、吴恩裕、严景耀、雷洁琼、徐敦璋、曾炳钧、费青、黄觉非、戴克光和于振鹏,其中有一位自杀。

3、1959年,法大师生修建湖心亭,披荆斩棘;

4、1971年,法大师生下放到安徽五七干校,筚路蓝缕;

5、早期北京政法学院和早期中国政法大学景致;

2

以梦为马,热血满膛,蓟门青春激昂。

忧民戚戚,忧国怅怅,归来半生铿锵。

第三四段:描述1978年到1986年在蓟门校区的法大人。

其中,79级、83级、85级这三届法大人最值得抒写。他们一方面经历早期办校的物质艰难,马扎青春,一方面接受民主思想启蒙的精神洗礼,甚至走出校园,呼吁改革,可以说是最忧民戚戚,忧国怅怅的一代人。

1987年,海子写下一首《以梦为马》:“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似乎预示着几年后的悲剧宿命。

1989年,4月17日那一天,法大师生们自发送花圈哀悼耀邦,从蓟门桥徒步出发,拉开学运序曲,法大当之无愧成为众高校之先锋。

此后,大面积打压开始,据我收集的资料,有的法大学生受伤流血,如浦志强、周勇军、王志勇等;有些法大老师被迫流亡海外,如吴仁华、陈小平;很多85级法大人毕业分配遭遇各种不公,很多86级法大人找工作之初也是到处碰壁……

哀鸿遍野之中,江平校长却竭尽全力多方援助保护学生,为此被迫撤职,成为任期最短的校长,可他高风亮节,临危不惧,被学生们尊称为“永远的校长”。

对应场景:

1、海子和他的《以梦为马》诗行;

2、以吴仁华老师等为代表制作花圈高举宪法前去悼念的师生;

3、85级毕业典礼上寄语“希望我们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江平校长。

4、85级郭恒忠、阿计师兄编的图书《法大85:青春的记忆》、86级孙国栋师兄编的图书《法大86:不可复制的青春》,归来半生,仍然铿锵,热血见证,伤痕青春。

dav

3

军都苍苍,松园莽莽,奋蹄牛犊拓荒。

獬豸翘首,端升远望,莫负法渊幢幢。

第五六段:描述1987年后,87级校友搬到昌平新校区后,以拓荒精神前行后继的法大人。

有社会学者分析,从90年代初到2010年左右这20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经济迅速增长,法治取得普遍进步,私有产权确立,互联网推动社群,市民社会也获得一定民间生长空间,500万民间非营利组织(NGO)出现。

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学生的校园生活没有经历前几代人法大人的动荡和波折,与此相应,他们专注书山学海,厚积薄发,逐渐成为各法律细分领域上的中流砥柱;

而校方也对校园进行了翻修绿化,1234宿舍楼改为梅兰竹菊,ABCD教学楼改为“厚德楼”“明法楼”“格物楼”“致公楼”……图书馆改名法渊阁,倒是雅致了很多。

对应场景:

1、松园;

2、拓荒牛雕塑;

3、獬豸雕像;

4、端升楼等其他校园楼群。

5、法渊阁图书馆里灯火闪烁的学生身影。

4

玉兰初绽,知音初遇,同窗诗酒酣畅。

第七段:描述同学之情,呈现法大丰富的学生社团生活。

根据我个人感想(一己之见),作为大学期间曾经参与法大民间社团建设的学生,我从建社团办报纸中得到很深锻炼,收获很多友谊,觉得社团生活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可以让学生超越班级和年级之限制,遇到志同道合的知音,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质。

对应场景:

1、校花,玉兰花开、银杏叶落;

2、各大民间社团的logo荟萃;

3、法大著名地标——蜀园中诗酒酣畅的小聚。

5

师者薪火,后学求索,道阻逆流而上。

第八段:描述师生之谊,描述法大勇毅的薪火相传精神。

根据我愚陋的一己之见,在应试教育的长期重压下,终于杀出高考独木桥后,初来大学,学生其实有很多转型期的迷茫,而许多老师,他们既是师者,也是学者,更是愿意关心晚辈的长者,给了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和滋养,我至今感激当年一些春风化雨的老师。

对应场景:

1、在课堂上和讲座中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的老师们;

2、底下求知若渴、探索真理的学生们。

6

军都苍苍,宪道长长,母校七秩共仰。

勇挥利剑,谨持天平,格物致公彰彰。

不屈威武,无惧权富,泪铸法治理想。

海角天涯,江湖庙堂,携守法大荣光。

最后四段:讲述走上社会后经历更大更难挑战的法大人。

我当年之所以弃法从文,是因为大四前夕去地方法院行政庭实习期间,看到体制积弊,倍感无奈,毅然选择了改换专业考研离开(当然,20年后回首评判这一选择,其实未必明智)。

但我的其他法大朋友几乎都继续在各种不同的法律细分领域深耕细作。

在权重于法的国度,要做到勇挥利剑,谨持天平,不屈威武,无惧权富,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尤其是近几年,几乎都要“道路以目”了。

但我这些年的确也看到身边有一些法大人非常认真努力,初心不减。有的是法官,有的是律师,有的是记者,有的是老师,有的是体制内的温和改良力量,有的则奋力谏诤,却不得不踏上异国他乡流离之路。

所以我才用“泪铸”二字,也希望纪念他们为法治理想做付出的默默代价。

最后,还是开头那句话:“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道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理想不灭,荣光仍存。

对应场景:

1、宪法大道,暗喻中国道阻且长的宪政之路。

2、手持利剑与天平,蒙上双眼的司法女神;

3、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法鼎;

3、各法律战线上推动法治进程的法大人;

4、视频最后定格在江平校长的“只向真理低头”的画面上。

…………

以上只是个人初步构想,欢迎大家集思广益。

视频制作的赞赏目前收到1202元,本篇会继续募款,款项也会继续公布,我将请法大校友来制作视频。目前,我正在收集照片素材中,期待下周视频出炉。

这里征集读者意见:哪几位是你心目中的法治人物校友,你对视频画面还有哪些建议?请文末留言!

校园民谣《法大荣光》|我想纪念哪些法大人?(历史解读和建议征集)》上有3个想法

  1. 才女之名,早已如雷贯耳,师妹是认真/真诚的,曾经我也和您一样看待很多问题。但现在有了变化,我在很多老友群里讲过,这校有何荣光可言,是说它培养专政队伍?还是说它文革开始时的种种不堪?是谁钱老先生终身不再回来,连从事教学6o年活动都未正式邀请这校参与,还是说江老师短暂的校长任期,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和创见,请问有吗?两/三级特殊的学生,也只有少数人还有坚持,那点曾经的热情冲动算什么?…所以这校,一个法律职业培训学校而已。何堪纪念!前些天,我曾调侃守东兄,当年我们还曾经一起写过这样的句子: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胸怀和勇气,走出四书五经的蕃蓠!能想见我们当时的青涩吗?!晚清从立宪到革命,俊秀所谓反思1:0到反思2:0,这些变化都是其来有自的。作为曾经的民族主义者、作为曾经的新权威主义的拥兑、作为曾经的转型期渐进有序演变路径的认同者,非常明白这种认识上的变化是怎么来的。所以,求最大公约数也罢,尽量争取到一个群体的理解也罢,既然形式上“风”了,在实质上还是很多东西偏着“颂”,就是有点违背初心了吧?!不恭之言,希谅

    • 师姐,谢谢你的长篇留言,也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视野狭隘,”既然形式上“风”了,在实质上还是很多东西偏着“颂”,具体指哪几句歌词呢?愿闻其详!

  2. 师姐用心良苦,作为零二年入学的小师弟,也曾听85级校友含泪回忆当年的热血与青春,心中唯有感佩。法大民谣,这个定位甚好,期待视频版早日面世,祝福祝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