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的树洞”系列之四|沪漂夫妻:我们为何从上海移居大理?

沪漂夫妻:我们为何从上海移居大理?

口述:湾湾

写作:喻书琴

时间:2017年3月

我和先生都是80后。我来自安徽,先生来自江苏。

我们2008年结婚,2011年在上海浦东远郊买了房。

来上海这么多年,我们对这座大城市的印象是——一座在路上奔波的城市。

很多外地亲朋好友来上海旅游之后,都羡慕我们能在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生活,但其实,久居大城市的心态和初次观光客的心态完全不一样。

你们看到的是外滩、东方明珠塔,迪斯尼乐园、音乐会……可是,如我们一样的普通80后看到的却是延口残喘疲于奔命的日常生活。

我们一天大部分时间花在家里、路上、公司这三点一线上。周六,总算能好好睡个觉,收拾个房间,偶尔朋友小聚,周日,则是去教会。花一个多钟头去那些网红打卡地,就好像去另外一个城市,所以一年上头也去不了一次。

由于我们买房比较迟,住房也比较偏,丈夫每天上下班回家需要三四个小时,非常辛苦。开车吧,一个本地车牌拍下来大约要八九万,比我们买的车还贵,但外地牌照也不能上高架;坐地铁吧,早高峰时间人山人海,几乎挤不上去;

此外,我先生身体并不好,有支气管的问题,体弱,敏感,对污浊空气的过敏度比一般人更强烈,更不舒服。上海雾霾天虽然比北京少很多,但这几年也开始变本加厉,我先生的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

其实,不止是我先生,我们小区很多年轻人都是如此,大好时间都花在被挤成煎饼果子的路上。

而我呢,是做图书工作的小编,不用坐班,很自由,但收入也较低。

我的性格是比较慢条斯理、闲云野鹤型的,不喜欢过于激烈的竞争与拼搏。我不渴望赚很多钱,同时,也不渴望花很多钱,属于那种不爱逛街,不爱购物,对物质的要求很简单,更关注内心世界的女生。

比如,如果可以同时做两份工作赚更多钱,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许是并驾齐驱,但我的选择则是放弃其中一个,因为在我看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最重要。

可是,在上海,在财务不自由的情况下谈时间自由,似乎是一种带着内疚感的奢侈。

也许由于住处偏远的缘故,我们俩一直不觉得自己真正融入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

从结婚没多久,先生其实就想离开上海,寻找一个有更清新空气和干净水源的地方。

还好,我们夫妻三观很一致,都觉得在上海的生活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夫妻心中向往的生活品质则是——更少的消费,更小的压力,更好的空气,更多的陪伴,更多的探索内心。

有意离开上海后,我们首先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双方的故乡。

要不要回我老家生活?

我是在安徽农村长大的,这几年每次回家,都感觉农村景象变得更加凋敝,村里人对金钱的膜拜和世俗成功的向往比大城市更厉害,见面第一句话就会问你挣多少钱。

村里复杂的宗法人际关系也很繁琐,村里小超市买的东西很多都是假货,我们如果回去,七大姑八大姨都会在背后指指点点,所以,这个想法被我否决掉了。

要不要回先生老家生活?

他是在杭州市区长大的,但这几年杭州的雾霾也日益严重,交通也开始拥堵,生活节奏也开始向一线城市靠拢,生活成本不比上海低。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中国的传统原生家庭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和父母家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也有诸多不便。所以,这个想法被先生否决掉了。

那要不要迁到各自家乡以外的乡村或小城生活?我们多少有些对陌生感的畏惧,所以移居的事就放下了。

然而,这两年间,我们这个小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次加深了我们离开上海的决心。

其一是我先生职业有了变动。他之前是做机械制造业的,但其实他内心并不喜欢这一职业,只是因为得养家糊口,这两年也尝试在转型,却不太顺利。

很多其他行业表面看起来很光鲜,但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心血,才能赚取不错的薪水,在上海稍微稳定的生存下来,所以,他心理压力会比较大。

其二是我生了宝宝。有了孩子后,对空气质量自然更加关注,一到不宜出行的雾霾天,就很无奈,只能待在家里,抱着宝宝看窗外灰蒙蒙的天。

我真的不希望他将来回忆童年的时候,没有大自然的气息,而是零食、塑胶玩具、游乐园那些颜色过分鲜艳的合成品,以及寸土寸金的狭小空间。

于是,我们再一次对在上海的生活打问号。这到底是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陪伴家人的时间、休息的时间、接触大自然的时间都太少太少。

这不单单是我家的情况,交换很多80后年轻家庭也一样。真是没办法,我们这一代偏偏赶上了房价最高的时候,都住在很偏的地方,背负很重的房贷,做着很忙的工作,还得常常加班。

当然,周日我们都正常去聚会,平时也踩着点卡着时间参加团契,但节奏还是很快,互相深度交流和了解的时间都太少,我怀疑为了在上海安身立命,整个人像陀螺一样转,是不是把信仰过成了宗教生活?

可是,离开上海,到底去哪里呢?

我们想到了大理。

2年前,我和先生去了一趟大理。结婚这些年,我们也去了中国不少风景地,但洱海真的是我们见过的最清澈的海,民居都是干净的矮小房子,看不到任何高楼大厦,举目就是蓝天白云。

更重要的是,比起家乡,这里因为外地人很多,流动性强,城市更加具有包容性,没有老家那么多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要应付应酬;

而比起上海,这里生活成本低很多,租一个小院子也就1000多元左右,如果我们把上海房子出租,换到这里生活,也不用过于疲于奔命的工作。

于是,我们开始考虑要不要留在大理。

也恰好,大理有一个朋友的院子要转租,她便问我要不要来这里体验体验生活。我们祷告了很长时间,其实我更乐意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奔赴一个城市,比如,我去某城某地,是为着祝福和服务那城那地百姓的缘故……可是,我好像没有。

后来慢慢发现,这种使命感其实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某种焦虑感和内疚感。受某种服侍越多,越受尊敬的传统jh文化影响,我常常会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那些使命感满满的英雄前辈们,直到在祷告中,我突然意识到:一定要为祂做什么吗?需要我做什么好在祂面前称义吗?我的灵性就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来就好。简朴生活,珍惜当下,用心过好每一天,让自己常常喜乐,关心丈夫,陪伴孩子,这就是在参与祂的国度建造啊。

我也咨询了上海牧者的意见,牧者也觉得我们俩的性情不太适合上海这种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可以考虑离开。上海的朋友们都觉得我们舍弃的勇气可嘉,但我没觉得舍弃什么,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融入上海的高大上氛围。

搬到大理后,一开始还不太适应,因为每天都是蓝天白云,觉得太奢侈了,所以反而更会感恩珍惜神所创造的大自然之美。

此外,这里的人际关系也很简单很悠缓。当然,大理在公共服务和设施上程度的确远不如上海,比如说医疗,我去医院检查,很小的病也会出现误诊,但医生态度非常好,只是医术偏低;再比如说教育,没有什么优质的学校。

目前,丈夫受邀请,在大理一个民间幼儿园里工作。我有时也会想,为了孩子将来的学校教育考虑,是不是要不要迁居昆明?丈夫则反问我:“真要挑学校,去昆明不如去杭州,去杭州不如去上海。你这不是绕了一圈回到原地吗?”

的确,如果顺着这个世界的潮流,只会变得越来越焦虑。所以我也就学习交托,不为明天忧虑。

此外,在陪伴1岁女儿的过程中,我发现,教育是一个很综合的东西。如果孩子能有家庭的爱,能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能接纳自己,能敬畏神,能有一技之长,能常怀赤子之心,就已经足够了,就算走homeschool这样不常规的教育道路,又何尝不可呢?

事实上,大理为那些非主流的个体理想主义情怀提供了许多可能性。很多在国外或一线城市呆过很多年的人士来到大理,有的做音乐,有的做民间工艺,有的做有机耕种实验,有的做儿童教育,比如我所接触的大理猫猫果教育社区,在教育方面的探索真的非常前沿。

更重要的是,他们脚踏实地在自己的领域里用心专注做事,追求美好,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敬佩。当然,但这种非功利的情怀要放到上海这样高租金高地价的大城市就不太容易,但在大理却可以。

当然,来大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抚养宝宝本身的艰辛,都不是移居能解决的,但移居大理后,我们的确过上了“更少的消费,更小的压力,更好的空气,更多的陪伴,更多的探索内心”的生活。

此外,因为自然环境变好,生活节奏变慢,先生的身体明显改善了很多,心情也日益舒展,也会更深思考工作的意义。

来大理快一年了,我喜欢这个城市的纯粹感,希望在这里“好好虚度时光”。在物质层面,尽量将消费减少到最低水平;在灵性层面,远离热闹奔忙的人际关系,远离五花八门的资讯信息,学习聆听内心,享受独处。

编者按:

长期以来,“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是国人的向往之地,由于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产效率,许多大学毕业生把工作生活在一线城市作为自己的首选,

但过于高昂的房价、过于激烈的竞争、过于疲累的生存压力,还有自然环境的恶化、城市交通的拥堵、户籍制度的不公、子女教育的难处,导致许多来自外地,在北上广上学工作多年的80后小家庭做出逃离北上广,迁移二三线城市的选择,但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难处,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烦恼,工作机会少,办事拉关系,观念不合拍等各种因素,让不少“逃离北上广”的人依然觉得身在斯乡为异客,于是其中又有一些80后家庭选择了逃回北上广。那么,这些离开或归来的80后家庭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又能折射出什么样的时代变迁缩影?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