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的树洞”系列之五|北漂夫妻:我们为什么要返回故乡?

口述:小河

写作:喻书琴

时间:2017年3月

我和妻子都是80后。我来自海滨城市,妻子来自南方农村。

2012年,我们在北京的昌平远郊买了一套小房子当做婚房,2013年,我们有了女儿。

而2016年底,我和妻子下定决心离开北京,很快就卖掉北京远郊的房子。几天后,又在我的家乡Q城买了房子。而此时,离我来北京已经10年了。

我知道很多人离开北京是因为雾霾。但我们不是。作为还在为住房打拼的80后一代,纯粹为了雾霾而离开北京,我觉得还太奢侈。

我们离开主要是考虑孩子的未来教育和父母的晚年陪伴。

我和妻子的户口都不在北京,但女儿却在北京出生。随着女儿出生与长大,教育入学问题的严峻性日益摆在我们面前。

2016年,女儿3岁了,要读幼儿园了,我们这才发现家门附近居然连像样的幼儿园都没有。再一打听,附近也没有什么小学初中——当年买房时我还是单身,真没想到生儿育女之类这么长远的事情。我开始有点后悔将房子买在还未怎么开发的远郊。

随后,我又了解到,按照北京这么多年一直实施的户籍政策与教育政策,非北京户籍的考生是无法在京参加全国高考的。

当然,我因为在外企工作,且在北京纳税多年,持有北京工作居住证,女儿小学、初中可以享受在北京就读的待遇,但到了高中却需要返回原籍所在省参加高考及录取。

这意味着,我无法享受北京的高考录取红利——比如,一所优秀的北京高校录取京籍考生的数量可达上千,录取非京籍考生的数量也就几十。

且非京籍考生的录取分数远高于京籍考生。

众所周知,各地高考模式完全不统一,那么,小学初中在北京就读有什么意义呢?等到孩子初中毕业,正值心理最脆弱敏感的青春期,再转回原籍,如何如何面对回原籍之后生活环境与学校环境的不适应?如何面对高中教材体系的不一致?如何面对与在京工作的父母的长时间分离?

虽然关于异地高考的呼声这10多年来一直此起彼伏,但在户籍制度没有打破,城市人满为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语境下,要想出台异地高考的合理方案,难上加难。

后来,我们只好搬了家,在城区为女儿找了一所基督徒办的主内幼儿园,这时,我们开始考虑要不要卖了远郊房子,在北京城区买一套房子,先让孩子上了小学初中再说?

北京四环五环我们是不敢问津了,动辄一平米七八万。所以只敢在北京人口最密集,价格也最便宜的五环外天通苑地带探探情况,没想到,五环外这两年也从两万涨到了三四万,随便一套两居室都近300万!

我们卖远郊房子的钱还不抵买这里的首付,况且就连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地带,公立学校教育水平在北京也算末流,还不如家乡青岛城区某些重点学校。所以,买房意义真不大。

此外,早在几年前,父母就跟我提过很多次要不要回老家青岛。因为我是家中的独子,父母非常渴望看到儿子媳妇孙女都在身边,得享天伦之乐。

所以,自从我女儿出生后这几年,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在我们家隔壁小区租了简朴的房子,帮忙做做饭,带带女儿。但这样总不是长久之计,他们也经常怀念家乡的气候、朋友、熟人圈子。

不过,我的妻子一直不太愿跟我回乡。因为她大学毕业来京后,兄长都在北京,这些年团契认识的好朋友也在北京,所以她已经潜意识将北京当做第二故乡,如果回Q城,她害怕离开亲人,害怕失去熟悉的弟兄姊妹,害怕面对容易敏感微妙的婆媳关系。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如果回青岛,我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吗?众所周知,北京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工作机会,而在Q城,工作机会相对少一些。

就这样,因为各种的顾虑,要不要离开北京的事情悬置了下来,但我们一直求问家庭前面的方向。

就在2016年下半年,妻子认识了一位从Q城来北京聚会的老弟兄,这位老弟兄非常热心。在谈话中,妻子得知他的孩子曾经在青岛一家比较不错的国际学校念书,学校设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完整体系,该校创办者和许多老师也是基督徒,学费也不算高。

与此同时,妻子也打听到Q城有很不错的团契,这开始让她转变思想,乐意跟我回去。

此后,我们夫妻特意回了一趟Q城,去考察了当地的团契情况,也去考察了当地的学校情况,和很多弟兄姊妹及老师都有交流,倍感亲切友爱,最后便决定克服心中的恐惧,勇往直前迈出移居的一步。

当然,除了上述现实层面的考量以外,我希望回Q城,也有情感层面的考量,因为Q城还有很多我深深牵挂的亲人和朋友。

每次回家乡,会从家人口中了解到家族里许多复杂坎坷的故事和纠葛,也日益意识到,我们家的亲戚们是多么需要被信仰安慰,我也希望,可以借着自己身体力行的关怀,将信仰传递给他们。

而这一年间,有几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是我老家叔叔不到六十岁突然患肝癌去世了;一个是我最好哥们居然因为外遇离婚了,震惊与伤痛之余,更让我对亲朋好友萌生出更多的负担,我希望能慢慢带着他们去Q城本地的团契慕道。

自从父母得知我和妻子终于下定决心回Q城生活后,高兴坏了,也算了却他们的一桩晚年心愿。

其实,作为计划生育的产物——城市80后独生子女一代,父母会将所有的情感期待都倾注在家中唯一的孩子身上,这有利有弊,反正,需要背负的原生家庭情感负荷不轻,我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缩影而已。

人生总是有得必有失。关键在于如何取舍。虽然这些年在北京一直是“二等公民”,为这个城市纳了很多税,却没法享受相应的福利,心里难免有失落感。

但我知道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不能过于愤世嫉俗,心怀不平,而需要调整心态,积极规划,坦然面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