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奔金牌》:来华宣教士群像的纪念

作者按:

 
对《直奔金牌》主人公埃里克·利迪尔的赞誉,无论书评还是网评已经不少了。所以,我这里不再重述埃里克的丰功伟绩,而是换一个角度,说一说埃里克身边的普通人物: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岳父、同事以及他的妻子。
  
本书虽然以描写埃里克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为主线,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宣教中国”的历史长卷。在这一历史长卷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埃里克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组宣教士群体的画像。
 
虽然,作者对他们着墨不多,但细细去寻觅他们的身影,或许会发现,这一无名群体给予我们的感动汇集起来,并不亚于埃里克这一英雄个体。


1、埃里克的父亲利迪尔牧师
 
 
利迪尔牧师20多岁就来到中国,在中国的乡村传道30多年。

当时,中国乡村的社会环境非常危险,常常有土匪、强盗出没,而且有暴乱发生。不仅如此,自然条件也非常恶劣,春天有戈壁沙漠刮来的沙尘暴;夏天超过37度的高温,屋子里也没有电扇;秋天总是下雨,雨后的淤泥有半米高;冬天则是大风大雪,零下20多度的严寒。

另外,早期的来华宣教士是最不容易的,那时,中国的普通民众非常排斥基督教,以及宣教士。所以,利迪尔牧师花了很多时间徒步旅行布道,探访村民,传道的果效甚微,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使命。
 
 
2、埃里克的母亲玛丽
 
 
作为宣教士的妻子,玛丽是非常了不起的。

当时据说,要到中国做宣教士的妻子,必须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但玛丽却一直体弱多病,但她非常坚强,甘愿跟随丈夫在异国他乡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大肆逼迫基督徒时,利迪尔牧师带着妻子玛丽逃跑,那时,玛丽身上还有7个月的身孕;

1902年,为了到河北萧张县宣教,玛丽又随同丈夫坐几百路去偏远的乡村,路上既要担心土匪抢劫的危险,还要照顾两个襁褓中的孩子,一个2岁,一个才10个月,非常辛苦。
 
好不容易,孩子大了一点,一个8岁了,一个6岁了,但又不能把他们留在身边,因为中国没有合适他们受教育的学校,玛丽不得不把两个孩子送到英国的宣教士子弟学校,然后和丈夫继续留在中国宣教。

由于宣教士七年才能回国述职一次,也就是说,父母和儿女必须忍受长达七年的分离。事实上,埃里克两兄弟在7年内,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只有3个月左右!在其余骨肉分离的时间里,我们能体会到一个母亲的心肠吗?
 
后来两兄弟慢慢长大了,决定效法父亲,也到中国来宣教,玛丽本来很高兴,以为从此可以和孩子们在一起了,但却发现,埃里克的哥哥罗伯特被派往的地方是中国的华南地区,离他们所在的华北相距千里之外,最后,悲伤中的玛丽给伦敦会写了一封信,这封信非常感人:
 
自从他8岁以来,我们除了述职时间能看到他之外,其他时间一直都骨肉分离。不是说我们不相信上帝的引导,也不是说为了基督的缘故我们不愿意面对和忍受经常分离的痛苦(如果必要的话),只因为我做母亲的心一直在呼唤着儿子。但是,如果上帝指示我,他的旨意和心意就是要我的儿子在汀州府为他工作,我也会顺从他的旨意,并且说‘愿你的旨意成就’,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唯有处在上帝要他所处的岗位上,才会将其恩赐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者评论道:虽然宣教士是蒙上帝呼召,并得到上帝所赋予的超自然能力来事奉,但他们仍然也有绝对不容忽视的强烈的人性。

利迪尔夫妇就像许多其他的宣教士一样,付上了极高的代价来服侍上帝和中国百姓。十五年以来大半的时间,玛丽都为着和两个儿子分离而苦恼,她的同工们最能感受到她对孩子那种强烈的思念。当他们考虑整个服侍工场紧迫需要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一个母亲的心肠。
 
的确,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心肠。在这里,我们分明能看到圣母玛丽亚看到主耶稣上十字架时的心肠。
 
 
3、埃里克的哥哥罗伯特
 
 
埃里克的哥哥罗伯特年轻时代在体育方面的成就不亚于埃里克,但一毕业,他就选择和妻子到中国进行医疗宣教,当时有一位中国拓荒布道33年宣教士医生向年轻的罗伯特描述在中国的宣教体验:
 
这是一个危机重重且持续不断的国家,宣教士为人们的身体和灵魂所做的每一点工作,都是在水灾、饥荒、劫匪横行、政治腐败、战乱四起的状态下完成的。中文“危机”这个词包含了 “危险”和“机会”这两个词的特性,正因为此,无数宣教士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把福音带到罗伯特和埃里克的出生之地。(《直奔金牌》P80)
 
罗伯特很认真的听这位医生讲述,看到“中国的需要是毋庸置疑的”,也更加肯定了上帝的呼召:去中国拓荒布道。
 
罗伯特在中国服侍了16年,这期间,也像父亲当初一样,经常因为战火硝烟四处逃难;也像父亲当初一样,要和儿女长期分别——他们把小女儿送到英国宣教子弟学校,7岁的女儿眼泪汪汪地和他们在站台上说再见,因为下一次还要等7年!

后来,罗伯特的儿子拉尔夫患了严重的疾病,需要回国精心治疗与照顾,罗伯特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的中国,但他写道:“我的心,我的灵,我的意志,都是向着中国和那块土地。”
  
4、埃里克的岳父麦肯齐
 
麦肯齐在中国的河南差会呆了30多年,帮助接待了很多宣教士。

1941年,日军大肆侵华后,强制关闭宣教站,解散宣教士,环境很严峻。这时候,麦肯齐在加拿大述职,但这位60多岁的老人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决要求回中国去。

因为他觉得,河南差会是他的生命,在危难时节,那里的中国同事更需要他。
 
 
5、埃里克的许多同事
 
 
为了赢得灵魂,他这些同事来到中国,不惜付上生命的代价。埃里克有的同事(斯卡利特)在路上被土匪开枪打死,有的同事(卡伦、卢克逊)和埃里克一起关到集中营,远离亲人,受尽艰苦;1945年被释放后,却仍然选择继续留在中国,重建新学书院,恢复宣教事工。

他们这样说:“如果你在这里,就会体会到,目前中国人最需要我们帮助他们重新整顿基督教事工。我们岂能在这时离开他们?”
 
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必要提那些虽然没有直接去中国宣教,但一直在苏格兰为中国的宣教事工守望祷告的英国基督徒,为这些宣教士的灵性成长祷告的英国基督徒;

每次埃里克一回国,来听他讲中国宣教情势的观众都非常多。所以,我们能看到,当时,有无数外国基督徒在关注中国。
 
还有本国的牛津团契运动对这些宣教士的影响。

埃里克宣教期间,曾经有一段时间感觉灵里非常枯干,觉得没有能力去服侍中国人。后来,他去拜访牛津团契运动的成员,按他们的教导,立志过一个完全降服于上帝的生活,后来,他们把牛津团契运动的原则推广到宣教士们的年度退修会里,这些原则要求他们严格实践信仰——绝对诚实;绝对圣洁;绝对无私;绝对的爱;

正因此,宣教士们在中国的服侍更加有力量。
 
 
6、埃里克的妻子芙萝

最后,特别要提一下埃里克的妻子芙萝。
 
芙萝跟婆婆,也就是埃里克的母亲一样,为了中国的宣教,牺牲了自己的小家。

1941年,日军侵略,大部分宣教站被迫取消,但埃里克仍然选择留在中国,但芙萝当时怀孕了,只好带着两个女儿回到苏格兰。

为了宣教,他们已经习惯了分离两地,但没想到,这一次竟是永别!
  
在得知埃里克死讯后,芙萝非常难过,因为最小的女儿连爸爸也没见过!但一周以后,她就在信上这样写道:
 
 
我有时候被一种不真实的痛感或对未来的恐惧感所麻痹和吞没,然后里面却涌出信仰的力量来带领我度过,奇妙地坚固了我的信心。回顾以往,我有那么多可以感谢的事。上帝的供应是那么奇妙,我们曾经那么快乐过。我知道上帝按自己的心意在行事,即使在这样悲伤的事上也能够产生美好的果效。
 
我觉得埃里克和我在一起的短暂年日所享有的快乐,就像许多一辈子生活在一起的夫妇那么多。感谢上帝,使我有幸成为埃里克的妻子。
 
我只希望三个讨人喜爱又令我安慰的女儿,会学效埃里克的榜样,并跟随她们主耶稣基督的脚踪行。(《直奔金牌》P290)


其实,当时她写这封信时,面临许多的难处:

因为作为宣教士,埃里克很清贫,并没有留下什么积蓄,所以芙萝必须重新去找工作、租房子,赚钱支付三个孩子的学费,维持日常开销。

想想看,一个弱女子,要拉扯三个孩子长大!更让她难过的是,8岁的女儿还小,不能明白他们常常为爸爸祷告,盼望他平安回家,可是为什么神却没有听他们的祷告,居然让爸爸会死在集中营。尤其当他们看到别人的丈夫,别人的爸爸都回家了的时候,女儿说:“不公平!太不公平了!”想想看,芙萝怎样才能安抚孩子们受伤的心?
 
面对生存的艰难,还有情感的伤痛,芙萝仍然大有信心,并坚持背负十字架的道路。所以,本书的倒数第二章叫“冲刺终线”,写埃里克的人生最后一刻;而最后一章叫“继续赛跑”,写埃里克去世后,芙萝如何挑起生活的重担,继续负起丈夫的遗志。
 
本书最后几段没有豪言壮语,但非常平静感人,摘录如下:
 
她在内心深处已经决定,要以她和埃里克所计划的那种方式来生活,并且抚养他们的女儿。
 
她会坦然地和女儿们谈论她们所知不多却深爱的父亲;当她们因为觉得被遗弃而生气时,她会试着去帮助她们了解,埃里克是多么的爱她们。
 
她会编制预算,不会浪费钱在不必要的花费上,但绝不会让她们觉得很穷酸。她们的房子会经常有朋友光顾,充满笑声、歌声和祷告。她们会去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倒不是因为这些是免费的,而是因为这些値得去看。
 
她会找到办法来付跳舞课的学费,每个月她会轮流带三个女儿出去共度专属于她们母女的一天。她们会到像“蓝厅”那种餐桌上铺着白桌布,上面摆着瓷器和水晶的高雅餐厅一起吃晚餐。她不是用那种场合来教她们礼节,而是借这个机会专心地与每一个女儿相处。她们会一起谈话,有一段很开心的时光。她们在家会吃有营养的食物,她会变换花样,而不是什么东西都煮着吃。
 
芙萝站起来,走到窗户边……在天上,安稳在天父膀臂里的埃里克也在那里看顾着她们
 
……埃里克的赛跑已尽,但她的赛跑正要开始。她立誓要甘心、热切地奔跑,然后在赛程将近时,昂首挺胸,在得胜的喜悦中冲刺终线。埃里克先走了,但有一天,她会再与他相会。
 
7、宣教士群体中的埃里克

通过对上述埃里克身边人物的刻画,我们会震惊地发现,埃里克并不是一个牺牲的特例,而是一群人的牺牲。

当时,有无数象埃里克那样的外国宣教士,包括他们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孩子,都将血、汗、泪投在中国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身上。
 
埃里克也深知道这点,他知道,如果没有父母自幼的熏陶,没有宣教士子弟学校的教导,没有牛津团契运动的帮助,没有妻子的支持,没有伦敦会同事们的同工,他很难独自走上这条“宣教中国”的道路。

所以,1931年,在他以体坛明星兼宣教士的身份回到英国,公众涌来欢迎他时,他这样说:
 
我接受你们的欢迎,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其他许多人的名义。无数人进入艰难险阻之地,默默无闻,为基督的缘故,冒着生命危险愿意奉献一切,回来之后却从来没有受到欢迎。

我以他们的名义接受你们的欢迎。我觉得,我们应该时时记得那些为我们打下根基的前人,因着他们的缘故,我们这些后来的人的工作变得轻省多了。
 
在中国,传福音的人要出去进入人群当中。他们进到人们家里,睡在中国老百姓睡的地方,试着去了解那些人面对的问题。

在那里,对每位基督徒最大的挑战,不是要求他有多大的勇气,而是要求他有耐心和同情心,能够坐在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身边,试着进入他们的感受,从他们的角度去面对他们的问题。
  
今天我要传递给大家一个信息。我们都是宣教士,我们负载着信仰,或信仰负载着我们。我们是在为上帝伟大的国度工作,到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归向他们的元首基督,不再害怕承认基督是生命的主。”

  
我想,作为一名外国宣教士,埃里克都能这样看他的宣教,时隔77年后,作为一名中国基督徒,我们更应该知道,我们能听到福音,能接受救恩,能比较轻省地开始我们手上的事工,都是那整整一代外国基督徒用生命换来的。若不是这群外国宣教士打下的根基,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艰难险阻之地。
 
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珍惜传递了那么多年的火炬,并将之继续传递出去。

8、从戴德生牧师开始
 
写作上文时,正好拜读了海平弟兄的文章《为主爱献身中国》,非常感动,文末这样说:
 
 
戴德生牧师,为了神的托付和爱中国人的缘故,将自己,妻子和四个孩子的生命都献给了中国。陆义全牧师,自己和妻子及两个女儿均死在中国。他儿子陆德礼牧师唯一的儿子也死在中国。还有多少宣教士也像他们一样,将自己所有的都献给了神和神所爱的中国人呢?我们不知道。
 
这些宣教士们为什么要到贫穷落后的中国去呢?他们完全放下了自己的文化,说中国人的语言,穿中国人的衣服,把自己变成了中国人,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甘愿贫穷饥饿,忍受颠簸流离之苦,疾病死亡之险,刀剑之危,丧子之痛,被辱骂,被弃绝,被石头打,鞭子抽,捆锁,监禁,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他们要付上这些代价呢?

 
一位在华已二十余年的南韩宣教士,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回答说:“我们南韩人,只不过是一根火柴;而你们中国人,却是成捆的柴禾。神用我们,是为了点燃你们,只有中国被神复兴的火点燃了,才会带来真正的福音的复兴。”
 
一位忠心事主六十多年的老伯伯说:“因为神深深地爱了中国人。有人愿意为中国流血流泪,为福音付上代价,实在是神的恩典临到了中国,神也必对中国有更大的托付。如今,是中国教会回报这恩典的时候了。”
 
求主兴起二三十岁的同工,像提摩太一样被主使用;兴起四五十岁的同工,带来时代的复兴;兴起六七十岁的同工,以丰盛的生命去使别人的生命丰盛;兴起八九十岁的同工,站在守望楼上代祷儆醒。兴起这一代的弟兄姊妹来,撇下一切,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主,去到福音未得之地,完成主的重大使命。

 
是啊,求主兴起这一代中国弟兄姊妹来!
 
——这也许是对那一代外国宣教士群体最好的纪念吧!

喻书琴

写于2007年

《直奔金牌》:来华宣教士群像的纪念》上有6个想法

  1. 感动,藉着小鱼和利末

    幸福的人,一定是真诚的人。(也一定是一心来仰望神的人)

    利未和小鱼让我看到这美好的结果,这是上帝亲自安排的一个婚姻,多么单纯美好的相识,多么完美的结果;从邂逅到结合,读着读着,泪花和笑声同时从身体里涌出,他们是敢于面对现实以及勇于追求幸福的人,可我不是,现在的我,活在阴霾之下和被虚假所包围的所谓的现实生活里,曾几何时,感觉自己已不是自己,灵魂也在下坠,不停的下坠,找不到停止的方向…./欲罢不能/ 每天晚上做着不同的恶梦/ 每天带着“希望”的面具/ 在奔跑,不知为哪般/ 嘲笑软弱/

    就在这样一个又是感觉筋疲力尽的夜晚,主耶稣他开始向我召唤,很长时间之后我才有这种感悟,神的慈爱它实实在在地降临到了我的头上,我无法来否认这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每天都会去触摸自己脑袋上发丝般的真实经历。最近一直在想,这些真实的经历是我的信仰见证,我需要也应该把它讲给更多不信和信的人听。

    曾一度,在过去的两年中,我诊断自己得了一种病:它叫爱无能。

    而今天,另一种全新的爱已被唤醒,我想流泪,是懊悔,是想获得拯救,获得平静。获得爱。

    (此刻的我,有盼望,但其实还是差很多信心,纷纷绕绕,让我时常心起涟漪)

    我需要继续祷告等候,来迎接神他亲自在我里面的做工和安排。

    众亲爱的弟兄姊妹,也请帮忙替我代祷,以增加我更多的力量。感谢神!

  2. 同问候,很久没有联系了。

    前段时间一直很忙,网站也很少更新,现在准备重新恢复更新了,也望赐稿!

    代我们的孩子问雅歌姐姐好!

雪兹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