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冥色幽谷

作者注:本章的隐含主旨如下:

因此,公平离我们远,公义追不上我们。我们指望光亮,却是黑暗;指望光明,却行幽暗。我们摸索墙壁,好象瞎子;我们摸索,如同无目之人。我们晌午绊脚,如在黄昏一样;我们在肥壮人中,象死人一般。我们咆哮如熊,哀鸣如鸽。指望公平,却是没有;指望救恩,却远离我们。我们的过犯在你面前增多,罪恶作见证告我们;过犯与我们同在。至于我们的罪孽,我们都知道。——以赛亚书59章9-12节

从大四到研一,只是一年时间。一切都没变,一切都变了。

一切都没有变,她仍然继续阅读、思考、写作、追问信仰,探索生命存在的根基。

一切都变了,在这种表面的继续下,她敏感地意识到,理想在湮没,纯真在消逝,虚无在生长,暧昧在蔓延……

阅读全文

第五章:暮色骊歌

作者注:本章的隐含主旨如下: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不要等到日头、光明、月亮、星宿变为黑暗,雨后云彩反回;看守房屋的发颤,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从窗户往外看的都昏暗,街门关闭,推磨的响声微小,雀鸟一叫,人就起来,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道书12章1-6节

青春、笔墨、书香、诗歌、友谊、爱情、校园民谣……伴着这一串串明亮的履迹,我看到她走过大二,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来到1999年的9月。

然而,很快星宿要暗了,雀鸟要叫了,杏花要开了,歌唱的女子要衰微了,人所愿的都要废掉了,尘土要归于地了,未来两年往高处的路上,是谁惊慌了?

当离别的骊歌响起时,我为何竟然察觉她的眼神闪过一丝暮色?

阅读全文

第四章:墨色青春

作者注:本章的隐含主旨如下:

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因为这日子必多,所要来的都是虚空。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神必审问你。所以你当从心中除掉愁烦,从肉体克去邪恶,因为一生的开端和幼年之时,都是虚空的。——传道书11章7-10节

1998年的9月,这个女孩子的青春在笔墨中莺飞草长。

一年前的她,还只是一个羞怯的,迷茫的小女孩,一年后却开始变得日益明朗和坚强。这所校园给予她如此大的自由成长空间,使她能行心所愿行的,能看她眼所爱看的,于是,她说:法大是我的祖国。

光,本是佳美的,眼见日光也是可悦的,然而,是否那条亮色的成长脉络会越来越宽广?是否那条暗色的成长脉络会越来越淡出?

阅读全文

第三章:寂色校园

作者注:本章的隐含主旨如下:

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 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马太福音12章19—21节

虽然草是弱的,但压伤的芦苇,为何没有被折断?虽然光是弱的,但将残的灯火,为何没有被吹灭?虽然人是弱的,但这卑微的生命,为何还有仰望?

阅读全文

喻书琴自传纪实|少年时代,我的人间越狱

图片

一、15岁,不婚主义的誓言

1992年9月,13岁半,我的高中时代开始了。

从幼年到童年,从童年到少年,成长的足迹更残破不堪。

那个渴盼着的二十岁,那个毛毛虫变成蝴蝶飞翔的年纪,远远看不到、听不到、也等不到。而我,仍不得不一步一坎地捱过这灰色雾气形成的隧道,没有尽头的隧道……

高一时,家里的空气变得更加荒寒。或许因为我是出钱才上的重点高中,父亲几乎每天都要当着家人的面将我数落一顿,又常当着邻人的面将我奚落一番。…

阅读全文

雅歌趣事之三

2月1日那天,雅歌三岁了。
她越长越像女孩,与此同时,她的女性意识也开始萌芽。这多少反映在她童心十足的妻性意识和母性意识上。

我要做新娘子

比如这两年,教会婚礼不断,每次雅歌都会参加,虽然她还不到当花童的年纪,但我会抱着她站在来宾席的走廊那一端进行“撒花祝福”。当婚礼进行曲的音乐响起,身穿婚纱,手捧鲜花,头披白纱的美丽新娘子款款行走在红地毯上时,雅歌便格外兴奋,小手颤颤巍巍地握着我交给她的一把花瓣,向新娘子身上快乐地撒去。

久而久之,她的梦想便开始改变,以前问她长大要做什么,都会回答:“做宣教士!”,现在的回答则变成:“做新娘子!”她会常常地哼出婚礼赞美诗中最经典的那一句:“我以永远的爱爱你,我以慈爱吸引你。”她会央求我教她画公主和王子结婚的场景;她会频繁照镜子,将围巾当做头纱微笑,还会让我牵着她的手玩新娘子走红地毯的游戏。…

阅读全文

罪与罚——面对第二胎的生死抉择

 

1

8月28日,周四,辗转之夜。

我忐忑不安地握着那张薄薄的早孕试纸,如同握着厚厚不可测的命运。

还要等到第二天清晨,才能用试纸检验。便不断安慰自己,应该没事的,应该没有怀孕的。但又惶恐地想,当然,没有怀孕最好,但万一怀孕了呢?真的要生下来吗?或者真的不要了?——不敢再往下想了。觉得这个“万一”是一个极大无比的试探。因为内心深处已经定意,这次万一怀孕,真的不要,绝对不要,然而神哪,你既然查验人心肺腑,知道我禁不起这个试探,就求你网开一面吧!…

阅读全文

少女小乙和牧师乔

 

昨夜,无意中翻起4年前的旧作,很是吃惊,还是有一些“尘缘如梦,几翻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的感觉。文中的“少女小乙”其实是2003年经历过一段错误感情的我,而文中的“我”则是2004年作为一个试图客观审视这段感情,但还是不够客观的我。而今天,2008年的我,依然试着以更客观的方式参与到此文中。

感谢神,让我从一个疯癫、偏执、激进的女孩艰难成长,直到进入真正被他所祝福的感情,直到为人妻,为人母。然而,我也希望,能对昔日的自己有更多的宽容和接纳。(补记于2008年8月21日)

少女小乙和牧师乔



阅读全文

《和平之子》:原始部落的枷锁与救赎

作者按:

花了一周时间,终于读完《和平之子》,激动万分,也感恩万分,深深体会到本书浸润着上帝何等的荣耀!可以说,这是我所读过的最优秀的宣教传记作品。 
 
作为一本宣教作品,该书有很高的宣教历史价值。

一方面,我看到作者理查森的确以基督的心为心,才不顾生命安危来到沙威宣教,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沙威人灵魂得救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作者不仅有舍己的爱心,更有属天的智慧。他在坚守福音基要真理的前提下,同时非常注重宣教策略,尤其反思如何运用救赎类推的手段,将福音本土化与处境化,并在牧养沙威信徒的过程中,注重言传身教、真理的平衡教导和实践。这几点都非常难得,尤其对于今天的跨文化宣教事工来说,其借鉴价值,弥足珍贵。 



阅读全文

一片冰心在玉壶:《给星期五的信》书评

“其实楼尚对我来说,不只是一家餐厅,她是一个平台,理想中的她是一个提供幸福的地方。嘴巴只是其一,更重要的还有心灵,在这两个方面我都希望能献上祝福,哪怕就只是那一点点,我还是愿意奋斗的,是不是太天真了?”

我的回答:这位叫招秉恒(Bing)的“楼尚”餐厅老板,的确是一位“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说他天真,是因为他本来是一名广告创意总监,事业发展得好好的,却为了某种心灵理想,从香港跑到北京,在一片危楼中开了第一家港式甜点店,然而,小本生意,难以盈利,常常还得靠他自己做广告赚来的钱来补贴餐厅开销;

说他天真,也是因为他每周都会写一封电子邮件给他的顾客朋友们,邀请他们星期五晚上光临餐厅,届时他会为他们唱歌、弹曲、开个小小的演唱会,然而,这封电子邮件并非那种公式化的邀请函,而是这位老板自己原创的小品文,类似心灵鸡汤的文字。为了让别人能从自己的文字中得到安慰与激励,他每周要熬通宵来认真爬格子;

说他天真,还是因为写完后,他居然不是以群发的方式一起发给这一千个朋友,而是一个一个的发送,是他不懂吗?不,而是借着逐一敲击这些文字,他可以默想这些名字背后那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或咫尺或遥远的脸,于是,千次的发送中,是千次的温暖,以及千次的祝福。…

阅读全文

《直奔金牌》:来华宣教士群像的纪念

作者按:

 
对《直奔金牌》主人公埃里克·利迪尔的赞誉,无论书评还是网评已经不少了。所以,我这里不再重述埃里克的丰功伟绩,而是换一个角度,说一说埃里克身边的普通人物: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岳父、同事以及他的妻子。
  
本书虽然以描写埃里克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为主线,但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宣教中国”的历史长卷。在这一历史长卷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埃里克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组宣教士群体的画像。



阅读全文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雅歌两岁之际

今天,雅歌两岁了。
早上起床,看着睡梦中呼呼大睡的她,我还对着利未感慨了一句:“自从有了宝宝,我们的生活就多了好多艰难。”
利未则说:“不过,也多了好多乐趣。”

是啊,我想,从母腹到襁褓,从断奶到走路,……这两年来,神实在是借着一个婴儿的诸多成长阶段来拆毁和重建——为人父母的我们。

一:母腹中的愁苦

阅读全文

卿卿如晤:牛津文豪的暮色情缘和悼亡手记

作者按:
本文是我2006年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翻译的图书《卿卿如晤》的译后记,特以纪念。
C.S.lewis(1898-1963):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家、科幻儿童文学作家、神学家;代表作《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空间三部曲》、《纳尼亚传奇》七部曲、《返璞归真》、《四种爱》、《裸颜》等,被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
Joy

阅读全文

似水流年——我在新树教会的日子

                             

这些年,红尘辗转,呆过的教会也有五六处,然而,最难忘的,还是新树教会。

或许,我信主后最偏执最狂热也最激情燃烧的岁月,正好置身于新树教会——这个在信仰上平衡、低调而理性的教会。很奇特的反差。所以,我感谢她对我那段岁月的包容、接纳和牵引。

那是2003年9月至2004年5月。早年的我。早期的新树教会。

1

离开守望教会,来到新树教会,倒不是因为什么教会观不同。我那时是个毫无组织纪律性、更无教会委身责任感的人,选择新树教会纯粹只是因为崇拜一个人。



阅读全文